今年以来,贵阳贵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民需求、短板弱项、明显问题,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重点围绕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庄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以“两改两治理”(改厕、改圈、治水、治垃圾)为抓手,切实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方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办成了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向乡村振兴发展优势的有效转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来我们村避暑的游客再创新高,达到2000余人,夏天真是一房难求。”贵阳市乌当区平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苟贵平激动地说。
“来我们这里的避暑游客都是一个带一个逐年在增加,他们来的这里住着舒服,回去介绍其他的朋友第二年又一起来避暑。”苟贵平说。
平坝村距离贵阳市区30余公里,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60%,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空气宜人,紧邻4A级景区花画小镇,是夏天避暑康养的好去处。
每年夏天,慕名而来的广东、湖北、重庆避暑游客达数千人,有的短住三五天,有的常住三五月。
平坝村避暑游为何如此火?苟贵平说出了其中的秘密:“环境的不断的提高是稳定客源的最大‘法宝’”
“我们村有355栋民居,只有110户是通过政府引导进行改厕、改圈,其余的全是村民自发、主动整改。发展避暑经济,留住客人,环境卫生是关键,尤其是厕所、圈舍卫生,这是重中之重。如今,我们的平坝村,没有一户旱厕。”苟贵平说。
治厕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持续提升农村里的生活环境卫生,乌当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建、管、用”三个维度强力推进,建立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治厕工作机制。对户厕探索“谁使用、谁建设、谁维护”以及购买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等运行模式,提升农村厕所监管水平,实现农村公厕户厕长效性管护。
为了保障农村公厕和户厕的有效运行,贵阳市乌当区还着手打造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服务平台,即“区级管护平台”。对全区94座村级公厕进行长期日常维修维护,以及全区农村户厕问题处理,确保正常使用。并对农村公厕和户厕提出明确管理要求。
在农村户厕管护方面,要求通过张贴便民服务卡、监督电话、发放宣传册、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强化宣传引导、纠正群众陋习;做到厨房污水、洗澡、洗衣服等生活用水不排入三格化粪池,厕屋清洁、无明显异味,无粪污渗漏、无粪便暴露、无蝇蛆,安全正常使用;严禁随意堆放、倾倒、排放粪渣、粪液,区、乡(镇)、村建立督促、巡查和整改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环境污染问题发现一起,整改一起。
在农村公厕管护方面,明确乡(镇)、村是农村公厕管护的管理主体,“区级管护平台”对纳入管护范围的公厕进行长效维修维护,配合乡镇健全农村公厕设施设备登记、保管、使用、维修、损坏赔偿等配套制度;细化管护措施,建立农村公厕保洁台账,明确清扫日期、清扫时间、清扫人员等;村级明确专人对接“区级管护平台”运营单位做好粪渣粪液清运、无害化处理、配件供应、设施维修等工作,发动联系种植园区、种植大户回收粪渣和粪液,作为绿色环保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
厕所虽小,关系民生。贵阳贵安统筹推进治厕治水同治、室内室外厕所同治、公厕私厕同治“三个同治”,完成新建农村卫生厕所2664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完成2013年以来财政支持类问题厕所整改4139户,农村公厕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基本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厕所管护体系。
坚持“小厕所、大民生”理念,一直在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贵阳贵安构建了市、县、乡、村“一张网”农村厕所管护服务体系,明确县、乡、村、农户四级管护职责,层层落实管护责任。
粉刷院墙、修建花池、整改圈舍……这个冬天,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园村的村民们十分繁忙。
“等到下个月你再来我们村,就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的圈舍基本整改完成、每家每户的院墙采用复古式青砖描绘、道路将重新硬化……”王家园村村委会副主任刘仕贵介绍说。
王家园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过去,村民们都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家家户户都喂养牛、马,修建了旱圈,一到夏天,苍蝇到处飞,路上牛粪、马粪随处可见,极度影响村庄环境。
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一边改厕改圈等全力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一边发展精品葡萄、草莓、李子等产业。
王家园村有着30余年种植葡萄的历史,这里地势平坦,因麻线河从这里蜿蜒通过,为王家园村提供丰富的水资源,让这里的2000余亩水稻和6000余亩水晶葡萄远近闻名,被誉为高峰镇的“葡萄沟”。
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收购葡萄的客商、自驾游入园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让这个村每天涌入数千人。
有了水晶葡萄这个明星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百姓收入,在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的统筹下,该村逐步提升村庄环境。围绕“能分、能治、能养”的要求,对废弃的畜圈、禽圈、废弃圈进行整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村庄环境提升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农家乐、乡村民宿,以及建设农业和旅游融合的升级版休闲观光农业,持续推进百姓增收致富。
产业的发展,村庄的治理,不仅美了环境,也富了百姓。如今走在村中,果园、步道、亭廊交相辉映;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下,与大自然温柔相拥,为这个美丽的村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王家园村只是贵阳贵安今年以来,以改圈为抓手,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贵阳贵安统筹畜圈、禽圈、废弃圈“三圈同改”改圈,试点村完成改圈251户。对仍有养殖需求的,突出畜圈、禽圈改造,通过“同位发酵,生物降解”“异位发酵,集中清粪”等方式,完成畜圈舍提升改造78户;通过科学布局家禽养殖区域,规范禽圈改造16户。对于无养殖需求的,结合村庄规划和乡村旅居带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改造废弃圈舍,实施危圈拆除、复垦复绿、改作晒坝等39户;因地制宜将原圈舍改造成厨房、茶室、咖啡吧、储藏间等118户。同时,贵阳贵安结合实际,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项目5个,突出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推出了“简易无害化养猪、高床环保养猪、简易无害化养牛、菌床绿色养牛”四种模式。
走进贵阳市花溪区山王庙村,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古朴风格的布依族民居被四周山水环抱。打榜河流经此地,为山王庙村带来了活力。两岸植被丰富多样,绿意盎然,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灌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道茂密的绿色屏障。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色间,和大自然和谐相拥,行走在村子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过去的农村,因为养猪、养牛,以及灰水、污水乱排乱倒,无论走哪里都能闻到粪污的味道。村庄房子建得漂亮,但是卫生条件差。”山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田说。
为解决村民生活垃圾污水乱排放问题,该村将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后,进行集中处理。不能集中处理的,采取一户一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整治。
在村庄的下游,一块绿色的湿地格外显眼。“这就是我们村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所有污水都汇集于此,通过AAO+湿地的处理工艺,生活垃圾污水完成了整个净化过程,重新回归大自然。”张家田介绍说。
如今,村庄干净整洁,庭院不见灰水、道路不见污水,农村常见的旱厕也不见了,家家户户建起了卫生厕所。
为了用好、管好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山王庙村在贵阳市率先推行“农村物业管理”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乡贤寨老+能人工匠+保洁员”等12人的“农村物管队”。他们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公厕、污水管网、步道、亭子等项目资产以及沿村河流、环山森林等村集体资源监督、管护。
如今环境的改善,让这个美丽的村庄散发出无穷的活力,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当地农家乐、民宿等如雨后春笋。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村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50余万元。
截至目前,花溪区共完成92个行政村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预计2024年底,花溪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将达100%。
今年以来,贵阳贵安坚持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治水。实施11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0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5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改造、66个行政村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水源水体实现“有人管、统一管、管得好”。同时,为了管得好、用得好,在贵阳市的很多乡镇,将“治水”工作被纳入地方的村规民约,制定红黑榜,对污水乱排、不爱护污水治理设施的农户进行“上榜”公示,激励村民人人参与,推进陈规陋习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走进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五组,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串起一栋栋靓丽的民居,在房前屋后翠绿的菜园映衬下,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村头广场上垃圾分类宣传栏、宣传标语十分醒目。村子里道路上,时不时看见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
“每天垃圾分类、每周小扫除、每月大扫除、包保门前卫生这是幸福村村民的常态工作任务。”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城乡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赵登介绍说。
据了解,为保持清洁美丽的环境,幸福村配置勾臂式垃圾运输车一辆、垃圾箱41个,增设干湿分类垃圾桶80余个,教育引导村民自觉做好“门前三包”,同时聘请3名保洁员分片区做好日常保洁。
幸福村曾经污水横流、垃圾乱扔、杂物随处堆放。该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两改两治”工作要求,从“关键小事”入手,积极开展农村“改厕”“改圈”“治水”“治垃圾”共建全域“大花园”。在村民的共同努力和爱护下,幸福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幸福村五组呈现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宝地。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外地游客进入该村避暑休闲、采摘体验,该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得到了稳步提升。
目前,幸福村五组有草莓园基地20亩,蔬菜30余亩。前来草莓园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大幅增加。下一步,幸福村五组提出,将围绕“吃、住、游、购、娱”,发展“民宿+”产业。配套“民宿+”产业链,有效对当地葡萄、李子、桃子、樱桃、板栗等产业进行提质增效,配套建设采摘步道,增加游客体验,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阳明洞街道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垃圾分类为重要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不断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坚持以垃圾治理规划为引领,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全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修文县以星级文明户评选、红黑榜考核为抓手,推出积分制等奖励措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多个村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站,全县100余个村设置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实现农村有害垃圾签约回收全覆盖。
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是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的重要手段。贵阳贵安紧盯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因地制宜新增设置垃圾收集收运点1200个,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2个,累计完成村级规范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881个,农村垃圾减量化治理、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
强化规划引领。贵阳贵安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试点村先行先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规划精准到村,15个试点村在定位上以发展乡村旅居为主攻方向,全部纳入贵阳贵安10条乡村民宿旅居带范畴,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试点精确到核心村寨,做到定界、定户、定项目、定策、定标准、定工期、定人“七定”,建示范强辐射。措施精细到户,突出以美丽庭院建设为载体,设计到户,“一户一策”绘制“两图一卡”,有序有效推进“两改两治理”试点工作。
强化高位推动。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以农村“五治”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深化“两改两治理”内涵,将其统一于“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每月开展蹲点调研,以上率下压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责任,形成条专块统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要求,通过持续开展整治和减会减文减报表等,让乡村两级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聚焦“两改两治理”工作,抓落实的劲头更足、服务群众更有力,推进工作的效能明显提升。
强化技术指导。贵阳市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聘请环科所、贵州大学等院校所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全流程技术指导56次;出台《贵阳市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条例》《农村下水道水冲户厕建设及管理规范》,均为全省首创,推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改厕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编印下发技术指南、工作流程手册等,培训市、县、乡、村“四级”联合技术服务队伍7652人,保障项目高质量推进。
强化治理效能。随着“两改两治理”的深入推进,贵阳贵安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的提高,各地因势利导,推动红色文化、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催生了一批民宿、康养、避暑旅居等新业态,吸引了更多人才回乡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逐步形成了自建自营、委托运营、入股和“保底+分红”等闲置农房盘活经营新模式,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开阳县马头村、观山湖区翁井村、清镇市杉树村等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