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外交官;1966年入外交部,1976年进入外交部美大司,曾在我国驻瑞典、加拿大、新西兰大使馆、总领事馆常驻多年。
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太平洋沿岸,是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大的岛屿,也是国际第42、加拿大第11大岛屿。
维多利亚市位于加拿大西南的温哥华岛南端,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首府,以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的姓名命名。1857年,富兰什河发现金矿,它成为冒险家和淘金者的乐土;1859年,维多利亚成为自由港,1862年建成维多利亚市;1868年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简称:卑诗省或B.C.省)的省会,所以把这个远离大陆的城市定为省会,听说是为了留住这块土地,否则它就或许被划入美国的地图。
维多利亚市位于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南端,身兼省会之职,是一座具有36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对许多加拿大人来说,维多利亚市就像是一朵开在加拿大疆土的英伦玫瑰。赤色双层公共汽车和马车在路上来往络绎,欧洲的风情、王室的气氛、俊伟的古堡大楼等都会使人想到英国。
维多利亚城市不大,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合适慢节奏的人寓居,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退休乐土”。在那里能够轻松的享用清闲步行的趣味,赏识美丽的海滨风光、前史悠远持久的修建物、风趣的购物区、青翠的草坪以及很多的博物馆等。
维多利亚市最招引人的景点数省议会大厦,它面对着美丽的维多利亚内港,是一座维多利亚式修建,由年仅25岁、在规划竞赛中连连获奖的英国人弗朗西斯·瑞顿伯瑞(Francis Rattenbury)规划。他在规划中融入了维多利亚、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各种修建风格。
议会大厦不只外部规划雄伟气度,内部装潢更是金碧光辉。大厦内部的墙上挂着许多艺术名作,整个大厦的梁柱雕琢、各色彩绘玻璃与房顶规划都赋有浓郁的古典气味。
议会大厦楼前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是声威的代表,乔治温哥华的雕像则耸峙在青铜房顶上,仰望着港口。大厦前中庭的喷泉是为了留念卑诗省树立100周年所建,大厦一侧绘声绘色的持枪战士雕像则是勇敢的标志。
白日的议会大厦庄严肃穆,天黑,超越3000盏彩灯将大厦装修得艳丽耀眼,缀有灯饰的大厦倒映在港湾中,如梦似幻,愈加引人驻足观看,成为维多利亚港湾区最著名的夜景赏识地。
英国皇家蜡像馆又是一个好去处,它和伦敦蜡像馆很像,仅仅略小些。除此以外还有雷鸟公园、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布查德花园等。
每年5月24日,是加拿定节日“维多利亚日”。“维多利亚日”是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为留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日而建立的节日。这一天,在加拿大许多地方意味着一个随意放松的假期,而在维多利亚市则是一年一度的和街头庆祝活动日。
“维多利亚日”现在已成为一个广泛参加、具有加拿大多元文明特征的节庆活动。
在24日的部队中,人们来自不同社团和安排,包含选美皇后、老爷车、退伍老兵、舞蹈沙龙成员、小丑、农人、足球爱好者在内的不同布景参加者一同上街文娱,咱们都想在这个阳光明媚的节日里纵情狂欢。
在加拿大各地,“维多利亚日”也被视为夏日开端的一个非正式标志。在这个长周末里,许多夏日休闲文娱设备开端运营,如游乐场、野外餐厅和自行车租借公司等。
当你旅行加拿大西部风景区时,常常被挺立入云的印第安人图腾所招引。它的造型、它的意蕴、它的思想是那样迷离独特,几乎是一部探究不完的印第安神话史。
这儿首要介绍的是间隔卑诗省省会维多利亚市约35公里处的具有国际“图腾之都”美称的当肯(Duncan)镇及维多利亚市的图腾。
我在加拿大作业时,曾去过当肯。当肯镇人口只要6000人,却有大大小小近70座图腾。这些图腾有装修、留念、记载和讥讽之意,悉数为木雕。由于印第安人以为国际万物均有灵,人和动物相同崇高,故图腾柱的造型中,既有林林总总的脸谱,又有动物的形象。
位于在当肯镇圆形市政府大楼门前的雪松人(Cedar Man)图腾。他头戴平顶毡帽,双目圆睁直视前方,鹰鼻挺立,嘴巴奇大,身子挺立,左臂紧贴在身上,取立正姿态,右手握一柄相似刀剑的禅杖。那尽职尽责的姿态,绝不亚于站在英女王王宫门口的卫兵。
雪松人是由800岁的整株西洋杉雕成,重7吨,直径2米左右,有两三层楼那么高,是国际上最重、最粗、年纪最大的图腾柱卫兵。
另一根有名的图腾柱立在镇公所原址门口,名叫“粗鲁的家伙”(Tiki),听说原型是来自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民族,喜爱叠罗汉。那时的印第安人很少见过南太平洋人,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也归于波利尼西亚民族,所以加拿大就请了一位新西兰人来雕琢这个图腾。
他先是雕出三人叠罗汉的造型,再用亮光的鲍鱼壳为这三个人装上了眼睛和衣服上的饰物。或许是由于他们不归于北美大陆人种,粗鲁的家伙们只要三根手指。此外,还有相似杀人鲸的图腾以及怪人、怪兽图腾等。
在老镇周围,咱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尊魁北克现代图腾柱,这是一个用整株树雕成且雕琢痕迹不多的现代派著作。它通体不加色彩,“素面朝天”,未加服饰,木纹明晰,打磨光亮。上部一个凸面三角便是脸,左臂环裹着头,右臂向上高举(大树干只留下这一截枝杈),好像它正带领着这个陈旧村镇的居民迎候新世纪的到来。
回程时,我路过卑诗省省会维多利亚市,并欣赏了市议会大厦,有一巨大的卫兵图腾柱非常有目共睹。它好像要与欧式风格的圆顶议会比美:头戴硕大的鹰帽,身着戎装,手持白,站在大力神与青蛙骑士组合的底座上,显得无比勇敢。
而立在不远处“海底国际”门前的数组图腾顶端,大都有海鸥、老鹰等鸟儿的造型。它们或展翅欲飞,或俯视大地,好像都在提示人们,永久别忘记孕育生命的大海。
在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出了一个国际稀有的岩画村,叫史梅纳(Chemainus)。它是个小镇,现在只要居民3500人左右。听说该镇邻近有一个加拿大西部最深的港湾,木材业兴旺的时代这儿曾光辉过。
当年,这儿有国际罕见的锯木厂,后来木材业凄凉了,锯木厂无法保持,也关闭了。镇里靠木材业为生的居民找不到作业,只好脱离故乡,流落他乡,店肆岌岌可危,小镇人去屋空,处处挂租借借房子的招牌,史梅纳斯几乎成了无人乐意光临的“鬼镇”。
史梅纳斯面貌一新,能有今日,幸亏一位名叫卡尔·舒尔兹的加拿大人。他在罗马尼亚旅行观光时,在一座古修道院的墙上初次看到岩画,遭到启示,回国后他主张彩绘岩画以招引旅行者。
开端没人呼应,但他并不甘愿,持续奔波筹资。十年后,居民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情绪接受了他的主张。
彩绘岩画始于1982年,这一年画了5幅岩画,第二年画了7幅。万万没想到,从此吉星高照、好运来临。不只国内游客慕名而来,就连日本旅行者也一批接一批地跨海而来。
在史梅纳斯旅行,目光所及之处皆有岩画,大到上百平方米,小到几平方厘米。码头、大街、住宅、厕所、垃圾桶上,岩画无处不在。进到屋内,不论是画廊、艺术品店,仍是快餐店、咖啡馆、歌舞厅、书店,处处见岩画,真是小镇无处不艺术。
在史梅纳斯镇,亲身经历和目击它的沧桑的不只要白人、土著人,也有黄皮肤的华人。
有一幅岩画就描绘了华人拉纤的现象:一位捉襟见肘、瘦骨嶙峋的华人步履艰难地将一个巨大的木排拖向货船。
还有一幅岩画,画的是一个名叫冯炎鲁的华人在小镇上开的一间“洪兴”店,运营洗衣、杂货、烟酒等生意。听说此人在加拿大娶妻生子,住了半辈子,但到晚年却孤苦伶仃。因他心胸故乡,总算落叶归根,回来我国了。
要问史梅纳斯居民,镇上最高权力机关在哪里?他们不会想到镇政府或什么委员会,信口开河的是“岩画协会”。由于小镇的再度光辉靠岩画,安排、办理制作岩画的正是岩画协会,所以它在小镇居民中享有崇高的声威。
画一幅岩画约需12000-15000加元(其时,1加元折合6元左右人民币)。这笔经费由岩画协会出面向居民或社团征集。至于由谁来画,也需经岩画协会同意。
岩画的画法有三种:一是先画小图,再按份额扩大画上去;二是直接在墙上画,但这种画法适当费事。要从找好的画架上爬上爬下,重复屡次进行调查。当然,如果把绘画和“健身”相结合,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三是先在下面把岩画画好,然后制成幻灯片。在夜间把幻灯片投映到墙上,绘画的人按投影作画。
一幅大些的岩画需求120-160小时方可完结。欣赏现场作画已是小镇一项旅行节目,每年7至8月间都举办这类欣赏活动。游客们不光能够看到画家们创造新岩画的进程,也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