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作业室首席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研究员
“鸡毛换糖”最早构成于浙江义乌。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商贩手摇摇晃鼓,以红糖等物品,交换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是一种营生方法。
这几年,“鸡毛换糖”成了桐庐的热词。2016年,桐庐旧县大街西武山村开起第一家“鸡毛换糖”店,用废物换日用品,小小“鸡毛”撬动了乡民参加废物分类、保护美丽家乡的志愿。现在,新时代“鸡毛换糖”形式已在当地全掩盖,不仅仅能够兑换物资,还树立了公益基金,并与乡民自治、文明实践等相结合,成为村庄管理的立异典范。
一大早,西武山村乡民徐木英拎着纸板和烟头,等在“鸡毛换糖”店门口。她是店里的忠诚“顾客”,“每月开3次,每次我都是第一个到。”由于这家“鸡毛换糖”店,一家人坚持废物分类8年,老伴的烟头、用过的塑料袋等都能变废为宝,换来洗洁精、番笕等日用品。
离开门时间差几分钟,店面管理员赵燕仓促拿着钥匙赶过来,怕乡民久等。推开门,墙上的《价目表》非常显眼,上面标示着哪些废物能够换什么物品。例如,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300个烟蒂兑换打火机一只……“行情”会定时有所调整。
店门口的废物桶,分门别类做了记号,徐木英把纸板放到相应废物桶里。“仍是老样子?”赵燕记载好后,给了她一块番笕。不一会,这儿就聚了不少人。
西武山村是旧县大街下辖的5个行政村之一,面积3.2平方公里,农户不到百户,但有60多家企业,外来人口达1000多人,废物多、分类难曾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2016年,旧县大街在西武山村开起首家“鸡毛换糖”店,每月的10日、20日、30日,乡民能够用废物去换日用品,明码标价,收回上来的废物送到废物处理场。
“只需开门,这儿就会成为最热烈的村中心。”当年,赵燕就在店里帮助,她看着一批批像徐木英这样的乡民,改变了顺手扔废物的习气,“看到地上有塑料瓶、烟头,咱们都下认识捡起来,很多人现在都是废物分类的‘高手’。”
目睹有了成效,2019年“鸡毛换糖”店推行到了旧县大街的5个行政村。洋塘西路111号处在旧县大街中心,也是“鸡毛换糖”总店的所在地。负责人冯秋丽介绍,由于咱们都爱往这来,“咱们爽性也把‘党员和事佬’‘小留鸟’照顾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放在了这儿,让这间小店面发挥更大效果。”
现在,“鸡毛换糖”又有了“子品牌”“秸秆换糖”。上一年10月30日,旧县大街的6家“秸秆换糖”店同步倒闭,招引农户自动搜集秸秆到指定地址兑换积分。推出首日,就收回秸秆超越2.5吨,积分兑换物品价值超越1000元。
“鸡毛换糖”在桐庐旧县大街做了近9年,一直在迭代。2016年开端在西武山村试点,到2019年发动“鸡毛换糖”废物分类2.0版,再到现在“桔梗换糖”的呈现,它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其与乡民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离不开旧县大街探究的运营形式:大街商会自动捐资树立专项公益基金,农商银行也捐献兑换物资,保证项目可继续运营。
现在,废物分类形式越来越完善,掩盖面越来越广,兑换物品渐渐的变多元,废物结尾处理上也愈加精密。旧县大街废物分类准确率终年保持在95%以上。
当“鸡毛换糖”品牌家喻户晓,旧县大街凭借“鸡毛换糖”的阵地,整合了“党员和事佬”“小留鸟”照顾站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等,树立“旧事论是”议事评理堂底层自治村级渠道,经过自愿报名、安排引荐,各村组成民间“议事评理员”部队。每月逢十,上午兑废物,下午村干部、乡民代表、党员代表和商会代表齐聚一堂搜集民意、听取民事、剖析民意、回应民声,对“老大难”问题追根溯源,“旧县的作业咱们来断对错”,促进村社底层调和开展。
这样一“整”,让“鸡毛换糖”引导全民从参加废物分类,到参加社会管理、参加文明实践等方面扩面提质,走出了一条长效开展的新路子。
这是新时代桐庐“鸡毛换糖”的2.0版:废物“明码标价”成了“硬通货”,续写了“废物资源化使用”的新篇章,擘画出底层管理现代化的新画卷。事实上,底层管理是国家管理的柱石,而村庄管理有用则是村庄复兴的重要保障。“鸡毛换糖”,换出了美丽村庄新环境;“秸秆换糖”,撬动着村庄管理新形式。
从“鸡毛换糖”到“秸秆换糖”,看似是以物易物的小游戏,用活的却是文明转化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里最少有三个“善政逻辑”:
一是相信大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屡次着重要掌握新形势下大众作业的特色和规则,改善大众作业方法,进步大众作业水平。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业,是政治性与大众性的辩证统一。相信大众,便是相信大众有传承文明、拥抱文明的才能。二是改“堵”为“疏”。慎用禁令、少谈标语,从大众脍炙人口的方法下手、从大众切身利益的关心动身,思路一变六合宽。三是共建同享。“鸡毛换糖”这样的好构思,终究成为底层管理的好样本,离不开村组、大街、商会等各方的“双向奔赴”。
大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鸡毛换糖”,用活的便是这样的文明辩证法。